水稻高產栽培的灌溉方式包括畦灌、溝灌、漫灌、漫灌、微噴、滴灌等。下面是稻花香大米廠家關于水稻種植的灌溉方法和注意事項。
水稻高產栽培灌溉方法:本田期各生育期(返青期、拔節期、孕穗期、抽穗開花期、乳熟期、黃熟期)水稻節水灌溉技術,以根層土壤含水量或適宜水深為排灌控制指標,在充分保持降雨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灌溉時間0x 1775、灌溉次數和灌溉量。主要灌溉方式包括:淺水灌溉、淺濕灌溉、濕灌溉、控制灌溉等。
1.淺水勤灌:10-30毫米淺水層的灌溉模式主要維持在其他生長階段,除了分蘗末期的烤田和黃熟期的晾曬。
2.淺濕灌溉:水稻的淺濕灌溉是指間歇灌溉和水層灌溉的結合。水層為0-30毫米,田地分階段干燥。在綠化階段、,抽穗期、,主要維持10-30毫米的淺水層,在分蘗末期和黃熟期干涸,其他階段主要濕潤,淺水和濕潤交替存在
3.濕潤灌溉:水稻再次生長期保持10-30毫米淺水層,其他生育期保持濕潤狀態的灌溉方式。
4.控制灌溉:從移栽到綠化,除了在地表保留10-30毫米的淺水層外,綠化后的田間不再建立水層灌溉模式。水稻在淺水中的灌溉深度每次約為30-50毫米。水自然消耗后,灌溉前地表將處于一定的濕潤狀態。在灌溉過程中,幾天內會形成一個水層和無水層的模式。兩次灌溉的時間間隔取決于水田的持水能力、、土壤肥力水平、以及水稻幼苗的生長狀況和降雨量。一般來說,一次灌溉后的澆水時間約為2 -5天,兩次灌溉之間的無水層時間應使浮泥沉降,以提高土壤的滲透性,但土壤不會干燥開裂,也不會降低水稻的光合強度。每個生育期需要多少灌溉量是根據不同生育期需要的灌溉范圍來確定的,通常地表的水層約為30毫米;如遇降雨,應根據不同生育期的較大蓄水深度控制地表水層深度,一般為30-50毫米,蓄水時間一般不超過7天。過量的沉淀應立即處理。